党家片区控规解读!价值洼地区位高地,将成济南西部绿色发展示范
2021-12-17 14:33:38 来源: 齐鲁壹点
在济南“西兴”“南美”“中优”战略的交汇点,济南中央活力区正加速崛起。近日,济南市市中区委宣传部联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共同举办“再造新市中——2021济南中央活力区区域发展高峰论坛”,聚焦济南中央活力区发展。论坛现场,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二分院高级工程师高明邹解读了党家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大概是七年前这个时候,我们项目组接到了党家的控规编制任务,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高明邹介绍,在国土空间规划还未出台的大背景下,党家片区控规可以说是指导这片土地建设最基础的法定规划,在未来的建设中,在近期的建设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是价值洼地,但也是一个区位高地。”高明邹表示,党家片区的区位非常优越,连接了西部各个功能组团,包括西客站片区、国际医学城、白马创智谷、长清大学城。它的交通非常便利,片区内的区域交通干线已经形成,它的生态环境也很优越,处于玉符河的生态隔离区上。这个片区在未来的建设和规划中,也是规划与建设并重。
“这个片区有强大的战略支撑。”高明邹说,去年,济南市提出了新的十字方针,“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而党家片区、中央活力区,位于“南美”“西兴”“中优”的战略交汇点上,新的十字方针也给党家片区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提出要保护山水生态、统筹布局整合资源,提升产业厚度和经济密度,激发活力,凝聚人气,促进学研、研产、产城、城乡、生态和发展五个融合。
此外,他认为,党家片区、中央活力区还有政策加持。市中区强化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编制规划;提升城市品质,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设施配套;加快产业携带,坚持孵化创新,搭建产业高地;推进协同发展,坚持产城融合,筑巢引凤招蝶。
高明邹介绍,党家片区的规划目标是成为济南西部绿色发展的典范区、价值洼地的崛起点、宜居宜业的和谐地。要以城市更新为推手,加快打造中央活力区,构建复合型片区,带动片区价值提升。定位于济南西部重要的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合理布局的重要载体、宜居宜业、蓝绿交融的魅力新区。
他说,党家片区的规划建设尊重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山水资源,遵循完整的生态系统价值观,增强空间渗透。在功能组织、空间布局上充分研究,合理确定开发容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持续改进解决片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从而引导片区可持续发展。
“在自然环境方面,片区发展依托玉符河打造绿色隔离保护带,围绕凤凰山、大青山、小庄山、老虎洞等构建山体生态绿环。营造特色的城市风貌,注重山水的保护与利用,各级公园绿地的搭配和山水城之间的和谐共生,塑造可持续的蓝绿系统。”高明邹介绍。
打造以依托济微路和党杨路构建双向发展轴线,玉符河生态保护组团、党家核心组团、重汽组团的郑庄组团的双轴四团发展理念。四个组团,玉符河生态保护组团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发展并重;党家核心组团围绕旧村腾挪安置,置换低效用地,全面发展;重汽组团依托现状,转换发展;北侧还有一个郑庄组团,纳入更北侧的国际医学发展中心的序列,实现有序发展。
交通方面,保持高效的对外交通,落实上位规划重大交通干线,融入外部区域路网,预留接口接纳外部车流;构建稳定的内部交通,设计辅道降低过境交通影响,内部成网服务片区未来建设,等级分明保证健康交通秩序;引入便利的公共交通,通过沿刘长山路落实R1号线,
规划2处轨道交通综合枢纽,规划1处玉符河站点,打造轨道交通走廊。接入平安路、济微路、党杨路、重汽路、东西三号路等中运量走廊。保证规划的2处常规公交首末站,1处公交综合枢纽,1处公交首末站及保养场的用地。
在居民生活方面,依据社区生活圈合理划分组团,形成10处万人居住组团,并根据现状及规划用地核算人口规模,容纳城市人口12.9万人。此外,根据服务半径配置社区服务中心,形成多处多级别服务中心。保证旧村妥善有序安置,居住组团规模合理,服务中心全面覆盖。同时,配置完善的公共服务,打造坚实的基础保障。“依据社区生活圈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6处,街道级公共服务设施67处,普教设施40处。规划给水泵站、变电站、燃气调压站等各类市政公用设施19处。”高明邹说。
此外,强化形态管控,规划合理的天际线和视线通廊,合理、集约、高效的利用土地,深化街区划分。目前,党家片区利用优越的区域位置,依托新十字方针“西兴”强大的战略支撑,强化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品质。


-
楼市止跌企稳对提振内需意义重大,新一轮修复行情或启动
2025-04-24
-
房产利好政策与市场旺销带动 楼市延续回暖态势
2025-04-22
-
重要发布!房地产形势变了
2025-04-18
-
楼市成交继续改善,3月房价上涨城市数量明显增加
2025-04-18
-
楼市“止跌回稳”:一线城市领跑 土地市场升温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