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最早泰山行宫将再度“面世”,保护工程将开工

2018-12-11 09:33:39 来源: 济南时报

[ 摘要 ]10日,百花洲西岸的石栏墙和石栏杆经过24天紧张施工,焕然一新;在百花洲东岸再往东,一度“藏”身于严密的棚盖和围挡之中的泰山行宫遗址也撤去顶棚“重见天日”。

10日,百花洲西岸的石栏墙和石栏杆经过24天紧张施工,焕然一新;在百花洲东岸再往东,一度“藏”身于严密的棚盖和围挡之中的泰山行宫遗址也撤去顶棚“重见天日”。在老济南最早泰山行宫500年遗址之上,其保护展示工程将于本月下旬开工,透过这座新工程,人们能够看见泉城文化的一段历史。

tmptitle

10日,泰山行宫遗址上的棚盖等覆盖物撤去。

两年前因一次施工“意外”现身

时间倒回到两年前。2016年10月,因为一次施工,始建于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老济南最早的泰山行宫遗址被发现。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邢琪介绍,当年为配合济南明府城百花洲项目对泰山行宫遗址的保护和展示规划工作,了解其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规模、占地范围、建筑布局等基础资料,对泰山行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收获颇丰:共发现房址4座、碑额两通、石雕赑屃两个,以及少量瓷片和脊兽残件等器物。

据介绍,房址大多数破坏严重,仅存最下部墙体或部分墙基,不过,其整体布局清晰地呈现了出来。这次勘探和发掘的房址应为现存泰山行宫的主体建筑,“该行宫坐北朝南,基本遵守了中国古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设计,中轴线上自南至北共发现4座建筑,分别为山门殿、前殿、东配殿、西配殿。通过各房址内遗迹的叠压关系、建造方法、相对高差及出土器物判断,现存泰山行宫遗址可分为明代创修期、清代重修期以及民国重修期三个时间段。其中明代为石板铺地,清代用砖铺地,民国则是三合土。”在明代的地层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遗留下来的香灰,可见当时香火比较旺盛。

据1997年《济南市志》载:“泰山行宫:位于岱宗街。”祀泰山神碧霞元君,俗称娘娘庙。明正德十一年创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民国时期,曾被警察机关使用。建国后,改作岱宗街小学,1975年由济南第六十六中学使用,后盖为住宅。”

保护性展示将为遗址“防水”

tmptitle

前殿主院效果图

10日,记者从济南市明府城管理中心了解到,泰山行宫及水官庙遗址位于历下区明府城百花洲历史文化核心区,是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古建筑基础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以及泉城申遗点。

据了解,泰山行宫及水官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将严格保护遗址本体不受侵害,地上建筑布局、形制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景观工程结合文化传承和技术特色、做到地泉活用、保护恢复四大名泉要素;保护工程中特殊基础形式、水处理技术工程不暗藏,对外形成水文化特色展示;建筑材料和形式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结合创新,和谐融入街区历史文化环境。

工程总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一层,面积720平方米,地下一层,面积366平方米。建筑屋脊高度 6.50- 8.72 米,檐口高度3.95-4.60米。项目地上布局10座单体建筑,其中5座为遗址保护展示棚,3座可移动文物保护展示棚,2座景观亭;地下室为地下防水止水工程用房。针对济南特殊的地质水文条件以及本项目的特殊性,在建筑结构形式上予以特殊考虑。为遗址防护止水,环绕遗址设钢筋混凝土连续墙,遗址上方设置钢梁托转,上落座传统建筑木结构。

记者了解到,该工程本月下旬开始基础施工,完工时间将根据进度确定。

●相关新闻

督城隍庙、题壁堂等四文保单位明年修缮

记者从历下区了解到,2019年,督城隍庙、题壁堂、寿康楼、陈冕状元府四处文保单位也将进行修缮,拆除临时搭建,结合历史修旧如旧。近年来,明府城片区针对古建筑的保护动作不断,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深有体会:“明显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对老城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泰山行宫遗址相对于关帝庙来说,保留还是比较少的。对于研究泰山祭祀的源流、演变、地理分布以及相关民俗学也可以提供重要素材。尤其是泰山行宫在创建之后,明、清及民国时期经过多次重修,而其室内地面经多次抬升后,竟抬升了大约40厘米,这对研究济南明清时期的泉水、水文、环境方面的历史信息均有借鉴意义,更是展示济南泉水文化的一个新的形式。”李铭认为,泰山行宫作为泉城申遗点,对于反映济南文化和泉水的和谐关系也独具代表性。

对于明年状元府等文保单位修缮,他表示,这些古建筑非常适合对外展示,也更具影响力。以此可以由点到面地将老城区保护全面推开;也可以此为范例,有计划性地让居民接受老城保护工作,或外迁或在政策支持下成为展示老城生活的原住居民代表。“希望政府对于老城的保护进度再加快一些,面再广一些,推进济南泉文化的发展。

声明:以上资讯中涉及到的面积均为建筑面积
微信
更多分享
猜你感兴趣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