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多次地产调控 300家房企破产
2019-08-02 09:27:21 来源: 央视
伴随着全国高温袭来,有关楼市的热点也接踵而至。
先是一些城市地产调控升级,如苏州限售多次加码、开封限售令放开“一日游”、呼和浩特整顿二手房市场;再有银行层面的收紧,如苏州、南京、青岛等城市房贷利率上浮;此外,银保监会已从监管角度对房地产信托、房企发债融资收紧。
一连串的信号显示,楼市调控趋紧的态势不减。
从调控的节奏来看,引用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高达251次,同比增长31%;今年4月以来,调控明显提速。
从调控的效果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降幅比1—5月扩大0.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增长5.6%,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数据从量、价两方面印证,楼市运行在稳的区间,泡沫得到一定程度的挤出。
那么,下半年楼市如何运行?
“稳”
观察楼市的走向,在学界有“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的分析范式,房价的涨跌取决于土地供应、库存、流动性、人口流动等诸多复杂的供需因素。而最直观的是观察高层的定调和监管的动作。
梳理近期的高层表态来看,无论是 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2019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都对楼市有严格的态度,反复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从中央明确落实“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到7月的政治局会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告诉了我们长期该怎么做、短期又该怎么做,可谓一锤定音,彻底打消了希望房价进一步上涨者的预期。
从中央的态度不难看出,楼市运行,“稳”字当头,同时“因城施策”也赋予了地方一定的灵活性和政策空间。
今年上半年,个别一二线城市,如苏州的房价呈现快速升温的苗头,引起了公众的热议和住建部的约谈,苏州3个月内4次政策逐次加码,初步稳定了房价。
关于楼市“三稳”的目标中,“稳房价”离不开“稳地价”和“稳预期”。
稳地价方面,住建部近期对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各地也通过“降低一次性报价最高限价”、“价高者不一定得”等举措进一步稳定地价;房企拿地离不开资金的“输血”,近来房企融资额已经大幅受限,融资成本也明显上升。可以说,土地和金融举措的“双管齐下”,将防止拿地环节的过热状况。
稳预期方面,自中央明确“房住不炒”理念以来,加之各地各部门的坚决执行,社会各方面的预期趋于稳定。
诚然,“稳房价稳地价”与过去多年的“土地财政”思维存在不适应。面对经济运行压力,一些城市难免面临财政上的困难,房价有下行的隐忧,例如个别城市试图取消“限售令”,提振楼市和经济。
时下,中国正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高端制造等科创企业,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对冲摆脱房地产依赖而带来的下行压力,对经济增速换挡的容忍度不断提升,决不会再走依赖房地产的老路。
分化
更多的维度来看,武汉、成都、西安等准一线城市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南京、青岛等地银行上浮房贷利率,菏泽等地取消限售,这些举措表明一城一策、分城调控的趋势开始显现,保障了楼市运行的平稳。
可以说,楼市呈现区域性分化,但不具备普涨、大涨的条件,也难以出现普跌、大跌的可能。
事实上,房地产企业也面临“洗牌”时刻。在地产调控和融资收缩下,三四线城市的部分中小型房企生存艰难,陆续退出市场。大型房企凭借融资成本、品牌影响力和拿地的优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时下又是房企偿债高峰期,今年以来,已有近300家地方中小房企宣告破产清算,且这个数字仍在上升。
地产行业的内部分化,与各地楼市的区域分化,将成为未来楼市的趋势。
此外,金融是实体的“血液”,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未来金融机构将引导更多的资金扶持制造业、民营企业,资金资源的流向也呈现分化趋势。
根据过去的经验,货币流动性对楼市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上半年以来,关于楼市的金融风险被密集提及,银保监会对房企融资的审核趋严。
监管层的表态,既有对居民负债率过高的忧虑,也蕴含引导资金资源流向实体产业的态度,那种“货币放水—楼市大涨”的情景恐难以出现。
可以预见,下半年中央“房住不炒”的定力和住建部“三稳”的目标不会改变,随着地方政府夯实主体责任、因城施策的举措更加多元、合理,金融部门进一步严防资金炒地炒楼,楼市调控体系愈发成熟和完善,楼市“入夏”的过热状态不会出现。
-
山东省第二批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公布,济南12个项目上榜
2024-11-25
-
岁末楼市被注入“强心针”,中国经济将迎来“暖冬”
2024-11-22
-
楼市“止跌回稳”迹象初显 高端住宅热销助力提振市场信心
2024-11-22
-
报告|10月一线城市租金环比回升
2024-11-22
-
楼市新政利好持续释放 土地市场出现回暖迹象
2024-11-21